五年前最重要的决定:去做心理咨询

[发表时间]:2020-11-05 [来源]: [浏览次数]:[]

上周末,我结束了持续五年的心理咨询。从2016年到2020年,我一共完成了148次心理咨询。

 

感谢我的咨询师和我共度这段时光,感谢亲朋好友这几年的陪伴和支持。

 

 

为什么我会去做心理咨询?

 

比较直接的原因是,我2016年的时候遇到了内心世界巨大的危机,觉得生活很难继续下去。

 

摘录一部分当时写的东西:

 

我觉得一切都是虚妄的,是不值得追求的。感觉到生活中的快乐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我时好时坏,很多时候吃东西就很开心,后来,我连吃也不快乐了。我实在是没办法扮演一个开心的人了。

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交流的方法”,只有确实认真地对待别人的态度。我过得过于认真了,这真的太累了。

 

问题纠缠在一起,很难理清也很难去面对。我一度觉得,我既然已经是这样的人了,我将永远是这样的人,那我的人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但是,改变在我想要寻求改变的那一天开始发生的。

 

 

我在咨询中获得了什么?

 

最近朋友跟我说,觉得我好像还是过去的我,但又是一个不一样的我了,大概是小滕3.0版本。我不是从一个糟糕的状态中“好起来了”,而是完全迭代了一遍我对这个世界的底层看法。

 

这个过程中,我发生了一些变化:

 

1、得到了疗愈

  • 花了几年时间,从伤痛中恢复了,深重的恨意和悲伤都消失了。
2、更大程度地接纳了自己
  • 没什么情绪是“不应该存在的”。我曾经认为情绪导致的巨大灾难,不是因为情绪本身,而是由于我试图压抑情绪,无法好好表达,而导致糟糕的后果。
  • 我不必为“我想太多了"而感到抱歉。我是一个“想很多”的人,有些时候这个特点是优势。          
3、想要主动承担我自己人生的责任
  • 曾经会自怜,觉得我过得不够幸福,是因为我天然不在一个轻松的命运模式里。会羡慕周围天生漂亮的人,天生有钱的人,觉得简单模式的人生真舒服啊。觉得我过得不够好,也不是我的错,那就是我命不如人。
  • 慢慢认识到,幻想人生存在一种简单模式是挺不成熟的想法;想要把自己是否过得好,托付给别人,托付给命运,托付给“原生家庭”,也是逃避责任的一种方式,这种幻想会削弱自己的力量。
  • 我对自己不满意,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发财之类的,而是觉得自己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对自己虚度光阴的不满。那我觉得,只要自己开始亲手创造,改变自己的生活,就是对自己负责。一个不拥有外物、只拥有自己的人,只要承认自己有力量,人生都是值得一过的。(从长远的时间来看,又有谁能拥有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外物呢?)
4、不再恐惧成熟
  • 18岁的时候,我很恐惧自己超过25岁。在我的想象中,25岁之后,女性会失去吸引力,好像就失去了全部的价值。同时,在社会文化的描述中,可接受的三十岁女性只有一种:脸上没有一丝皱纹、穿着得体、经济上很富足的小红书用户。好像没有成为这样的女性,生活就是可悲的。
  • 实际上,我今年刚好30岁,觉得自己进入了人生少有的满意时期。在青春和衰老之间有很长的时间是属于“成熟”的,是年富力强的。同时,我觉得逐渐流失胶原蛋白的脸没有损害我的魅力。
由于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变高了之后,过去内心经常出现的不断评价的声音就消失了,对别人和自己都变的不再严苛,也更加有耐心了,也让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产生了兴趣。
我们是怎样一起工作的?
大部分人对做咨询的想象是,我倾诉或者发泄情绪,咨询师对我进行思想教育。有人问我,“咨询师做了什么”,但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怎样一起工作的”。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幻想着有一种魔法,我能通过她的精妙指导,快速脱胎换骨。但这种想法是我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期盼有人来(替我)解决我的问题。后来就明白了,需要改变的是我自己在我看来,咨询师主要提供以下三种帮助:

·解读

·示范

·在场   


解读
有的时候,我会错误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比如我错认为愤怒的情绪其实是悲伤,咨询提供的是情绪的解读。有的时候,我会进入自己思维的死胡同,咨询师是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我曾经很困扰于我妈对我的评价。我很多年前的男朋友有个喜欢的女孩,一个很漂亮家庭条件又很好的女孩子。我跟我妈说,我很困扰,我总觉得他更喜欢那个女孩,是退而求其次才喜欢我的,如果那个女孩也喜欢他怎么办呢?我妈很安慰我说,她那么好,不会喜欢你的男朋友的,你俩都是普通人,那个女孩能找到更好的。
我当时就更难过了,我觉得我妈是在伤害我的自信,果然其实她觉得我是比不上那个女孩的,她希望的孩子也是那个女孩那样的。
咨询师说,你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性,是你自己心里也认同了她的说法,你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觉得自己不如她。我想,还真的是啊。咨询师又说,你有没有想过,她是指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延伸,她其实可能是对自己没太多信心?我又一想,确实是这样的,我妈说的不是“你是一个普通人你跟她比不了",而说的是“咱是普通人”,她的措辞里,其实是把我当成了她的延伸,她是在评价自己。
这件事情之后我对于“普通人”这个措辞的想法有了改变。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谁又不是呢。我为什么因为自己是普通人,就觉得我跟别人比起来就更不应该得到爱?
人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可比较的人的价值是没有办法被量化的,不是有一个客观的指标,高一点就一定会胜出的逻辑。每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意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我小时候是不懂的。
     
示范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语言能表达的东西是很有限的,咨询师用和我相处的方式也是一种示范。我在看到她回应我的方式之后会思考,啊,原来我可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啊。分享两个例子:
有一段时间,我很容易一言不合拉黑别人,基本上是线上版本的摔门而出。无论关系有多熟,可能是同学,可能是朋友,如果出现一些分歧和争吵就会拉黑。
有一天我和咨询师谈论一个问题(忘了具体是啥),我非常愤怒,说,如果这样我就不来咨询了,我现在走也可以。——这个场景就很类似于拉黑警告。
普通人的回应方式有两种:屈服,说“你不要这样,我错了”,我获得短暂的胜利;或者不屈服,说“拉黑就拉黑”或者一些狠话,然后就互相拉黑了。
但当时我的咨询师说,“感觉你很愤怒,还有点难过,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我说的话会让你有这种感受吗?”
然后我就哭起来了。就跟她解释为什么她这么说让我觉得很委屈。之后再碰到这种转身要走只能用威胁来推动剧情发展的情况的时候,我就回想起这样的对话——原来是有可以不摔门而出的方式的呀
另外一个事情是,我有段时间不太能把握和别人关系的远近,很容易过度亲近,给人很大的压力。
比如我把一个朋友当很好的朋友,可能会推开所有事情安排和她的吃饭,但见面的时候发现我对她没有那么重要,她会约一大堆我不认识的人一起,我也没有办法和她好好说话。我特别给人压力地说,我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对方会觉得很难受。
这件事情在咨询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的咨询时间是下午4点,但我3点50就会来到咨询室门口,咨询师会坚持到3点55分才开门让我进入休息等待区域。
她说,我们约好是4点,如果你3点50来到门口,我就很为难,我坚持只能3点55分打开门,你能不能在3点55分的时候再走到门前呢。你说的那个案例里面给人的压力,和这个3点50来到门前,让我感受到的压力是一样的。
那天之后我就很注意,不要走到别人的3点50分,也开始关注自己的3点50分的边界在哪里,也会关注不让朋友走到很压迫我的位置。
     
在场
前文也提到的,人和人的相处,是语言不可尽述的。
光是我困难的时候,每周或者隔周就一定能见到咨询师,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安慰了,雷打不动的见面就是安慰本身。在这个时间内,你可以为一切事情烦恼,有个人会陪伴你一起。
有段时间,我的朋友会劝我不要去做咨询,说咨询师只是为了挣我钱,像健身教练一样,希望你买更多的私教课。那时候的我,虽然嘴上反驳我朋友,但是内心还是觉得很难过——咨询师是不是就为了挣钱呢?
2016年的我认为,这个世界表达的善意全都是有条件的比如我必须要给朋友当倾听秘密的树洞,否则我会失去朋友;必须给父母当一个北京大学的好学生,否则他们就会觉得没面子而放弃我。那咨询师对我的善意,大概也是出于咨询的费用,而不是出于对我本人的兴趣吧。
直到上周最后一次咨询,我提到,我现在开始做手工手机壳了。咨询师说,你是为了挣钱吗?我:几十块钱哪儿能弥补我的时间成本啊,只是因为我喜欢而已,随便定个能够材料钱的价格而已。咨询师说,你有没有想过,我做咨询工作跟你的动机类似,也因为我真的享受这个过程,这和我收费不矛盾。
我一下明白了,她想在最后回应我最初的一个疑问:你是不是只是为了挣钱,而坐在这里和我说话?我就嚎啕大哭。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很长时间以前就没有怀疑了。我其实是可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关心我,是不是投入了注意力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再去用一切努力寻找别人真的不喜欢我,只是把我当成一个工具人的证据。因为这个时候的我自己已经相信我不只是个工具人了。
几年前的我觉得,我如果从体制内离职,我爸妈可能就会不接纳我。现在会觉得,职业上的事情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跟我爸妈的感情是我们的感情,他们可能会替我感到担忧,也会让他们觉得很困惑,但并不会影响到爱。
我年轻的时候会经常觉得交往的男生可能不喜欢我,或者我觉得我自己没办法判断;而现在是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疑虑的。即使我和男朋友产生分歧的时候,我也是很坚定地相信,矛盾和爱可以同时存在,爱是一个很持久的状态。
人和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相处的本身,是要用心体会的。
结语
咨询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途有一次我非常愤怒,非常难过,说: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没有变成一个更好的我!有一段时间,我不同意每周一次的咨询,而是希望变成两周一次;还曾经一度短暂中断了咨询。有的时候,咨询谈到让我觉得很伤痛的话题,即使咨询结束,回家还是会自己低落很久。
准备告别咨询师的时候也是不太容易的。一方面觉得我可以依靠我自己了,觉得很骄傲。又觉得很舍不得,就像人生中的每一次告别一样,心里升起一个疑问:你会记得我们共同度过的美好的和艰难的时光吗?
很开心的是最终的告别很温暖又充满了希望。美国的一个咨询师欧文亚隆在一本书里写到,大概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渴望,但有些人被石头压住了,只要搬开那个石头,他/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生长。
人类是如此美好又充满了可能性。感谢,珍重!
-End-
对自我探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推荐给你们一些作者和书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
《了不起的我》 陈海贤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欧文亚隆

友情链接 / links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办公地点: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南楼507

沙河校区:丁香园4号楼201、203室  预约电话:62289833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