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会心理学家们举办一场人类迷惑思维大赏...... | 探索社会心理学系列之《我是谁》

[发表时间]:2020-10-27 [来源]: [浏览次数]:[]

你了解你自己吗?

大部分人的回答会是 NO,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出现匪夷所思的神奇想法,做出令人费解的奇葩行为,事后回忆起来,自己就像个陌生人一样。

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们都在发现各种“迷惑行为”的现象和原因,让我们不再是自己的陌生人;如果让他们举办一场大赏,哪些有趣的思维能上榜呢?

今天,就为大家揭秘第2020届「人类迷惑思维大赏」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No.1

迷惑思维之一:“我早就知道了”

日常场景:

1)当见到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成为情侣时,小曹觉得很正常,因为老话说得好:“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当见到两个性格相似的人走到一起时,小曹也觉得挺正常,因为老话同样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小曹发现小万每天都在努力学习,考试却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心里感慨道:“哎,我早就知道像他这样瞎努力是没用的”;一个月后,小万一鸣惊人地考了第一名,小曹暗想,“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直都相信,像他这么努力的人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获奖提名:

后见之明偏差 (hindsight bias)

人们在知道事情的真相或结果后,会高估自己过去的预测能力,即觉得“我早就知道了”。

评委短评:

正如华生对夏洛克·福尔摩斯所说,“任何事情一经解释就显得稀松平常”。出于“事后诸葛亮”式的后见之明,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你怎么会没发现他是个渣男”),有时也可能陷入自责(“我早该知道TA不值得信任”)。

我们容易忽略的是,当我们知道事情的结果时,“顺藤摸瓜”地寻找对应的解释往往很简单,可在结果未知时,尝试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推理出唯一正确的结论却常常像是在雾里看花。

No.2

迷惑思维之二:“他们都在关注我”

日常场景:

1)小万的托尼老师给他剪了一个帅气的新发型,他意气风发地走在大街上,觉得大家都能发现他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2)研究生小曹每次参加例会时都很苦恼,报告时内心戏非常丰富:“我刚刚声音好像有点颤抖,大家一定都发现了我很紧张”、“刚刚说错话了,老师和同学们肯定都听见了,真是太丢人了......”

获奖提名:

聚光灯效应/焦点效应 (spotlight effect)

我们的自我感觉是我们生活的中心,我们会高估他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评委短评:

聚光灯效应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处于舞台的中心,觉得他人不仅会关注到我们另类的衣着和发型,也能洞察到我们的各种情绪。

聚光灯效应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社交焦虑,害羞者/社恐们的一大特征便是过度的自我关注。

他们会高估自己受到他人关注和评价的程度,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以及如何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上,但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No.3

迷惑思维之三:“他真是一个XX的人”

日常场景:

1)小万老师上课时很爱讲各种有趣的段子,同学们都很喜欢小万老师,觉得他是一个风趣幽默、非常健谈的人,但其实下班后的小万老师很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在家看书。

2)过年回老家,小万老师被七大姑八大姨盘问,“在做什么工作?工资多少?什么时候结婚?”,他全程沉默不语、尴尬微笑。大姨表示很痛心,说道 “这孩子怎么这么内向,怕不是读书读傻了吧......”

获奖提名:

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高估行为反映个人特质和态度的程度。

评委短评:

在观察别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视角会不同。

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那个人便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于是我们很容易忽略其所处的情境对这个人行为的影响(“他怎么发脾气了,他真是个脾气不好的人”)。

而当我们作为行动者时,我们的目光则会被环境所吸引,更多地用情境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这件事情真是太糟心了,所以我才会发脾气”)。

No.4

迷惑思维之四:“相信玄学是真的”

日常场景:

1)小曹和小万一起去买彩票,小曹随手瞎写了一串“666666...”,小万绞尽脑汁地写出了基于自己做的梦推理出来的数字。尽管中奖概率一样,小万还是觉得自己比小曹更有希望中奖。结果,两人都没中奖,可小万发现自己果然猜中了好几位数字。

2)小万送给小曹一个印有“北师大录取通知书”的生日蛋糕,小曹觉得自己如果自己能吃完,就能考上北师大,如果没有吃完,就预示着自己会考不上。结果,吃完蛋糕的小曹果然考上了北师大,这让她更加坚信幸运蛋糕的神奇功效。

获奖提名:

控制错觉 (illusion of control)

我们会觉得一些随机事件能受到我们的预测和控制。

评委点评:

我们也都喜欢控制感,因此当我们觉得缺乏控制感时,就会尝试创造某种可预测感(比如在考试前在朋友圈转发任课老师或者杨超越的照片)。

当我们期望某些事情之间存在联系时,我们便会注意到到并能回忆出更多支持性的例子(“上次转发之后果然没挂科”)。

于是我们便很容易从那些不存在相关的地方看到错觉性的相关,进一步产生控制错觉。

No.5

迷惑思维之五:“我这么做都是有道理的

日常场景:

1)某天,正在减肥的小曹没忍住在深夜点了宵夜,吃完感到有些惆怅。她告诉自己,“我实在太饿了,如果饿出胃病就不好了,现在吃点东西,也是为了能把减肥大业长期坚持下去。” 这么想之后,小曹豁然开朗,心安理得地去睡觉了。

2)在DDL临近的前一天,小万玩了一晚上的和平精英,然后挑灯夜战,熬夜完成了工作任务。他告诉自己,“看来玩游戏并不会误事,而且多亏吃鸡帮我放松了身心,还在和朋友社交中获得了工作灵感,我才能在最后一刻顺利完成工作”。

获奖提名: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ce)

当我们的不同信念或者信念与行为之间不一致时,我们会感到紧张或“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

评委点评:

在直觉上,我们会更加赞同“态度决定行为”,但很多时候“行为会决定态度”。当我们的信念(“减肥不能吃宵夜”)和行为(“我吃了宵夜”)不一致时,我们的心理不适感会驱使我们作出改变:我们可以改变行为(“别吃了”)、态度(“吃点没啥关系”)或者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减肥没那么重要”)。

然而,与行为相比,说服自己改变想法和态度会更加轻松,所以机智的我们似乎总能为自己的各种行为做出合理化的解释。

人类思维真的很奇葩,“迷惑思维”的榜单还很长:

“我以为我能按时完成工作”| 计划谬误

“我比一般人更厉害” | 优于平均效应

“我看问题比别人更客观” | 偏差盲点

“逝去的过去真美好” | 记忆重构

“大家都觉得我的爱豆很棒”| 虚假普遍性

“我的品味很特别”| 虚假独特性

“做飞机比抽烟更危险”| 易得性启发式

……

榜单上的更多内容,可以在《我是谁》这本书中找到哦~



篇幅宜人性:★★★★★趣味可读性:★★★★科学严谨性:★★★★★(满分为5★) 



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琼·特韦奇酝酿多年的打破传统之作,基于科学严谨的心理学实证研究,用轻松的语言告诉我们重要而不自知的思维方式。 


比起过去那些大部头的教材,这本书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读起来真的会让人很有成就感。
如果你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神奇日常思维,想对自我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想学科学“硬核”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这本书会是你的不二之选。
 

文章来源/ 京师心理大学堂

友情链接 / links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办公地点: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南楼507

沙河校区:丁香园4号楼201、203室  预约电话:62289833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