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里那些比我过得好太多的同学,好朋友,我的心里会有一点别扭的感觉。我也说不清,我知道我希望他们过得好,但我也知道,每天看到曾经一起生活过的同学朋友,进一步求学深造、大厂offer、甜蜜恋爱,我也确实感觉到我现在并不好受。”
嫉妒是人的本能情绪之一,就连希腊神话里的天神也会嫉妒,但社会环境却一向不大允许大家表达这种情绪。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评估自己的需求,而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需要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之上。
费斯廷格认为,社会比较有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两种形式。所谓向上比较,即与那些比我们好的人相比,这种比较会导致不安全感与卑微感,挫伤自尊,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当我们产生嫉妒心理的时候,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有一种不被需要、被抛弃、被取代的痛苦在心口搅动,使人难以忍受。
当我们不停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就是一个不断比较,不断在比较中反复确认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产生复杂的情绪:明明大家都一样,为什么我过得没有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情绪“不好”,对自己的生活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可又为什么,我们难以摆脱嫉妒感的缠绕?
根据研究,嫉妒的扳机扣动之后,就形成了自循环: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并反复回想那个自己嫉妒的人,Ta每一个动作、语气,会记住更多的有关Ta的信息。后发现他们身上更多值得被嫉妒的地方,引发更多的嫉妒情绪。它会影响我们认知和行为模式,并且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表现在交往的每一刻——嫉妒就是这样的情绪: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但却没有人想承认。
再进一步,既然我们如此需要在与他人的对比中确认自己的价值,那么,关于世界的问题,最终都会变成自我的问题。在对别人的嫉妒中,真正引发的是对自我的深切怀疑。
当向上比较发生时,我并没有因此想要阻碍他人,但是嫉妒感会产生,只能在无限的压抑与自我怀疑里,反复挣扎。
直到柠檬精横空出世。
自己都想不通自己要什么,曾经的同学已经保研+顶级公司offer+每日健身和服装搭配打卡。
我belike:
自己好不容易在国庆假期忙里偷闲,吃着零食刷着手机,却在朋友圈接收朋友暴击,在我用尽力气平衡工作和空余时间时,他们为什么有大把时间和精力出去玩?
我belike:
甩出柠檬表情包,用反讽自己的方式宣泄无处安放的焦虑和嫉妒的魔鬼混合物,抵消与嫉妒感如影随形的羞耻感和负罪感。对于我们而言,“学会柠檬”是我们正视自己的第一步,可无限柠檬又会让我们落入新的陷阱。
我们还是要学会看自己更多一点。
你可以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要学会,把自己从“向上比较”的陷阱里拉出来,把关注点放到自己的身上来。
我们都想留住那些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朋友圈就是这个时刻的公开记录本。
我们也是记录本的可读可编辑的参与者之一,难以消解的是不自觉的比较,而我们能做到的,是点亮自己的灯。
比起不停地与别人比较以确认自己的价值,忘记自己的宝贵,放弃自己的可能性,才是更加难以忍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