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患者心里有多苦?

[发表时间]:2017-05-08 [来源]:管理员2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小崔不抑郁”(xcbyy_)

著名喜剧演员范伟——为大家带来很多笑声的人,或许大家没想到,他饱受着社交恐惧症的困扰。范伟曾在采访中提过,“我其实先天挺害羞的,骨子里总不好意思,我总结叫‘社交恐惧症’。有点恐惧和生人见面,最怕的就是大家在一起吃饭,然后聊不熟悉的话题,经商啊、社交啊。还怕喝酒,你别看我五大三粗的,酒量很一般,喝点就难受。”

小崔:社交恐惧症是不是指害怕跟人聊天?

若杉 :从定义上来讲,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一种以过分惧怕社交活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患者明知恐惧反应是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并极力回避社交活动,或带着畏惧去忍受,影响其正常活动。

小崔:有人跟我说他有社交恐惧症,但我跟他说话看不出来。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样的?

若杉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意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若杉: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被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若杉:社交恐惧症的表现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患者只害怕当众发言;一种是患者对许多社交环境存在中等恐惧;还有一种是对很多社交环境都有强烈的恐惧,从当众发言到只是和其他人交谈,这些人是综合社交恐惧症患者。

小崔:如果以不爱说话、话少为标准来判断,内向的人多数也是这样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社交恐惧症和性格内向很相似?  

若杉 :主要区别在于二者的内心体验不同。内向的人感受到的更多是“害羞”,而社交恐惧症患者感受到的更多是“焦虑”和“恐惧”。

若杉  :就拿当众发言来讲,很多人在当众发言时都会感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背后是“害羞”,是怕自己说不好。事实上,很多人都会害羞,一项经典的“害羞”研究发现,40%的人认为自己害羞,而90%的人承认自己曾经害羞。

若杉 :但社交恐惧症患者体验到的不是“害羞”,而是“恐惧”,他们会发抖、出汗、头脑混乱、眩晕、心跳加快,严重时,甚至导致惊恐发作。

小崔:哪些人最容易得社交恐惧症?

若杉 :具有胆小、多疑、自卑、害羞、内向、依赖等人格特征的人群会比较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他们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或者能力没有信心。

小崔:你刚才说了自卑、内向等先天原因容易得社交恐惧症,某些后天的经历是不是也会引发社交恐惧症?

若杉 :社交恐惧的患病原因常常与早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比如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家长的不断指责让孩子从小性格受到压抑;家庭搬迁过于频繁,孩子丧失社交机会;父母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社交环境等,都易引发社交恐惧。另外,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比如身边人有暴力倾向,不友善,使患者人际交往的体验较差,也会造成社交阴影,从而引发社交恐惧。

若杉  :此外,社交恐惧症也很有可能是由生物原因造成的。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小崔:我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得社交恐惧症,有什么办法能测出来吗?

若杉 :以下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社交焦虑症诊断标准(DSM-5),大家可以对照自测。

若杉 :

A. 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下都感到显著的恐惧或焦虑。社交情境例如:与人互动(谈话,见一些不熟悉的人等),被观察、被注视(吃饭或者喝水等),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如发言等)

B. 担心自己的表现(或者让别人看出自己的焦虑)会被负面地评估(例如会让自己尴尬、导致别人拒绝自己等)

C. 几乎所有的社交情境都会唤起这样的焦虑或恐惧

D. 由于极度的害怕或焦虑,患者会主动回避社交情境

E. 这种害怕或焦虑是不合理的,相应的情境本不应该激发这样的恐惧(意思是说,假如一个在战场上生活的,情境本来就可怕,那就不符合这条标准)

F. 这种恐惧、焦虑、回避通常会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

G. 这种恐惧、焦虑、回避给患者带来了不可忍受的痛苦,或者给ta实际的社会生活功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例如无法好好上班、工作、交朋友)  

若杉 :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以上全部,建议你考虑接受专业帮助。

小崔:我测出来如果答案是得了社交恐惧症,是不是可以通过迫使自己多跟人聊天说话来改善症状?

若杉 :社交恐惧症患者因为长期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和技巧,如果强迫社交很可能增强他们的挫败感以及内心冲突,这样不但不会使症状有所缓解,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若杉 :建议在专业人士陪伴下,学习放松及社交技巧,逐步改善症状,切不可“拔苗助长”。

作者简介

大儒心理书院——若杉

“小崔不抑郁”特约撰稿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咨询师。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RoMyByyeB1EdMo6AJ8x8bg

小崔不抑郁公众号的二维码

 

友情链接 / links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办公地点: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南楼507

沙河校区:丁香园4号楼201、203室  预约电话:62289833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