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的人真的别听慢歌吗?

[发表时间]:2017-07-07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次数]:[]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五月天曾劝告我们,“伤心的人别听慢歌”,真的是这样吗?上学期,我们的16级心理委员们踊跃对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从大家提交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于生活、情感和音乐的觉察与思考,也看到了观点的碰撞。

今天,我很荣幸地为大家推荐下面这篇文章,一篇你会不由自主地动情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于台湾大学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作者海苔熊,是该科教中心的特约写手,专长领域为两性关系、亲密关系、社会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

文中,作者用细腻的情感、有力的研究、温情的文字、深入的思考,努力向读者回答“伤心的人要不要听慢歌”这个问题。文章略长,但如果你愿意用心去阅读它,我相信在阅读完后,不会吝惜自己转发的权利。

阅读的过程中,你会看到熟悉的歌手、歌词,你也可能会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你可能会有理智上豁然开朗的时刻,你也可能会感到内心里某个柔软的地方被治愈。

以上,为编者按,该编者按的作者为我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李红锦老师。

伤心的人真的别听慢歌吗?


撰文|海苔熊  

为什么伤心的人还老爱听慢歌?

虽然五月天劝告我们,伤心的时候不要听慢歌,可是很多人还是边听慢歌边落泪,一边伤悲一边按下replay,这些人脑袋到底有什么问题?

一项研究指出,当我们情绪失落,尤其是经历分手、离别或死亡等关系破碎的时候(interpersonal loss),我们会寻求一些替代品来填补这些失去的部分,从电影、音乐、艺术等各种美的事物中寻求陪伴和疗愈(Lee, Andrade, & Palmer, 2013)。

换言之,来自星星的都敏俊的一个吻、那些年里面你我和柯景腾都没有追到的那个女孩、胡夏一起错过的大雨、说好却最终没有做到的幸福等等,好像都陪伴了我们心里面某块残缺,不过那块,究竟是什么?

研究中,韩国高等科技研究商业学校(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的Chan Jean Lee请受试者想象下列几种情况:

(a)    人际失落(Interpersonal loss):失去所爱、最重要、或最亲近的人。

(b)   非人际心理失落(Non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loss):被脏东西“革”(小编注:此处“革”为台湾话,相当于“沾”“碰”)到、发现面里有小强的脚、看到恶心的东西。

(c)    非人际成就挫败(Noninterpersonal self-achievementfailure):比赛输了、考试考差了、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

接着问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喜欢(1)和搞笑有趣、能让你通离悲伤的朋友相处;还是和能同理你难过、分享你感受的朋友相处?(2)会想要听快歌(cheerful songs)还是悲歌(sad songs)?

结果发现,在人际失落的情境下,我们倾向选择能同理我们难过的朋友(而不是嘻哈打闹的朋友),听与我们情绪一样悲伤的歌(而不是快乐的high歌)。

原来我们一直在找的不是快乐,而是一个懂你、愿意陪你一起悲伤的人。如果这个人曾经出现又不幸消失,悲伤慢歌或爱情悲剧就是另一个选择。因为它们懂你、戳中你、反映你的伤悲、和你一起流泪,然后弥补,你心里原先需要连结的空缺(need to bond)。  

音乐悲还是歌词悲?  

截至目前为止,我都偷懒地将“慢歌”与“悲歌”画上等号,但其实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两者是一样的,因为一首歌之所以悲伤,可能是源自于歌词,也可能是来自歌曲。所以这里的另一个问题是:究竟是歌词影响力比较大,还是歌曲本身呢?如果歌曲很轻快,但是歌词很悲哀,听的人究竟是会开心还是会难过呢?或是两种情绪都有?日本学术振兴会(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的Mori与他广岛大学(Hiroshima University)的同事Iwanaga (2013)选了一些这样的外国歌曲,先让53位受试者听这些音乐(S情境),休息一阵子后在屏幕上看翻译的歌词(L情境);两周后再搭配翻译的歌词与音乐边看边听(SL情境),并在这三个阶段中都用0-6分,请受试者回答他感受到的快乐、难过与心情的感受(愉悦/不愉悦,越高分代表越愉悦)。

整体来说,受试者在光看歌词的L情境比较悲伤,光听歌与边听边看这两个情境则没有差别,所以歌曲的影响力还是比歌词大。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轻快的音乐配上悲伤的歌词,情绪的效果会被拉“平”,也就是说没有光看歌词这么悲情,也没有光听歌曲这么开心。

听了悲歌,心情真的会变好吗?

好,现在我们知道伤心的人“爱”听悲伤的歌,那听完之后真的心情有变好吗?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Garrido与他的伙伴找了335个人自己选悲伤的歌来听,结果发现,不论你本身是否忧郁,在听完之后忧郁与反刍的情绪都显著的增加(Garrido & Schubert, 2013),只是那些原先就忧郁的人“本来就没有期待听完之后心情会变好”。

本来我想举双手投降,伤心的人果然不该听慢歌(至少不该听歌词和曲调都悲伤的歌)!不过,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科学家Vanden Tol的一系列研究,可能叫我们不要太早投降!在最新的研究中,他们请220位受试者,回想他们伤心的时候听悲伤的歌的经验,想知道这些歌真的有改变他们的情绪吗(A. J. M. Van den Tol & Edwards,2014)?虽然歌曲的悲伤(Sad)本身并没有任何效果,不过他们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凄美(beautiful but sad)的歌却与改善情绪有关(Mood Enhancement),觉得好一点(feel good)、觉得比较冷静(calm me down)、感到被安抚(soothing effect)等等。

所以到底是怎样?听慢歌比较快好,还是听快歌比较快好?或许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Knox College)Yuna与他同事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找到一条出口。他发现听快乐的歌的确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好──但只有在你有“意图”这么做的时候。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第一组请他们听快歌前跟自己说“听完之后心情会变好”,第二组则没有这个事前的自我催眠,结果发现两周后,第一组的人比第二组的人快乐(Ferguson & Sheldon, 2012)

遗憾的是,悲歌并没有这样的效果。在后续的研究中,Yuna也指出只有“自我催眠+high歌」”让人快乐,“自我催眠+悲歌”则不会

本来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音乐系的David Huron可能会跳出来平反:“其实,有时候真的是哭过就好了。有的眼泪,对我们来说是好的眼泪(A good cry)。”

所谓好了,或许不等于快乐。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深山里面被一只突如其来的野狼咬伤了脚踝,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epinephrine) 与脑内啡(endorphins),前者让你决定要战或跑,后者会让你的情绪获得纾缓。试想,如果你可以用一些方式来欺骗大脑,让自己接受现在已经是一个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堕入像天堂的悬崖、逼迫自己分手后不要再做朋友,至少有两个效果:(1)从歌词中学会,下次再遇见同样的烂人,就该早点领悟(2)安抚。脑中会释放催乳素(prolactin),产生心理安慰作用与自我平衡的功能。

可惜这样的人,不见得是你。每个人的prolactin分泌量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听完悲歌的时候会说他们很难过,有的人会说他们虽然也感到难过,但当中仍带有一些欣慰或愉悦的感受。David Huron(2011)推测,有些伤心人听完慢歌会获得舒缓,是因为他们能分泌较多催乳素,产生“悲歌后的欣快感”(pleasurable music-induced sadness);而那些越听越难过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分泌的太少,所以只有“悲歌后的伤感”(unpleasant music-induced sadness)。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快乐

前几天我念政大时的哲学系教授在社交网站上问了大家一个思考实验:“如果有一个机器,可以让你享受这世界上最快乐愉悦的感受,而且这个感受的强度永远不会减退,你愿意终生连结到这个快乐机器吗?为什么?又为什么不要?”

当下我是犹豫的,但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犹豫。不过读了这一系列文章之后,心里好像有什么逐渐明朗起来。或许,贯彻快乐不听慢歌只是一种选择,但我们终生追求的不只是快乐,而是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

Van den Tol等人的研究区分出四个选择音乐的理由:

(1)   寻求连结(Connection):“明明你也很爱我没理由爱不到结果,只要你敢不懦弱,凭什么我们要错过”你之所以会一直听《你就不要想起我》、耽溺在这份无力和怨恨中,是因为这歌词里面的部份,刻划了你爱情里面的一些未完整。你们曾经很好、曾经也想过要这样一直好下去,可是因为他的家人逼迫活时空的分隔、因为他的不勇敢、因为他的一再食言或妈宝,你们的感情最后走不到结果。这些日子以来,你希望自己过得好,强颜欢笑,却发现自己寂寞了好久,还是没有好。

(2)   勾起回忆(Memory triggers):“相机是牵手两年,围巾是东京五天;戒指,是又哭又笑的道歉”,你之所以会反复听着SHE的《你不会》,是因为这和你过去的一些经验有关。他曾说要带你去东京看晴空塔、曾和你一起围着一条暖暖的双人围巾呼着气、曾经在你几乎要放弃的时候送上戒指逗你笑,你在他镜头里的笑靥和照片上的无邪,都真实地像是昨天,要你如何相信,他会就这样放弃你也放弃爱情?

(3)   很美(High Aesthetic Value):“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同样是失去所爱的人,方文山的《菊花台》就能将缱绻离别,挣扎纠结,描述得美丽如诗。倘若你的失落,可以用一种美来呈现,那么你的伤悲,似乎也可以笑中带泪。

(4)   传递讯息(Message Music):“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喧,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这首歌说了好多好多,那些你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的语言,好多梗在喉咙的那些犹豫数年,好多的抱歉,好多的思念,就算只是一句《好久不见》,陈奕迅都帮你深情地说了一遍。

发现了吗?这些选择的理由,都脱离不开两个主要的部份:(a)你会听这些歌,是因为代替你的心和嘴巴。它们懂你、痛心却精辟地描述你的过去,并帮你说了一些,你一直想说的话。(b)你从这些音乐当中,将悲伤升华。发现所有的离别都伴随着美,所有的伤悲都有不同的体会。

或许五月天想错了,面临失去所爱的巨大悲伤,我们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可以瞬间贯彻快乐的方法,而是一个能看见过去的回忆、接住悲伤过去的歌曲,陪伴自己一点一滴,并发现这段关系中,其实曾经美丽(Aesthetic)。事实上,Van den Tol与Edwards(2014)后续的研究中也的确发现,只有美丽的悲歌才有疗愈的效果(Mood Enhancement)。

当我们终于能从他的背叛中看见他还是不错的,终于能了解所有的泛黄,都有它泛黄的理由,终于听见下雨的声音,然后发现大雨过后,还有彩虹,他的离开或许还是没有答案,但或许你会开始承认,自己不是怕失去,而是怕一个人,然后慢慢地找到,属于各自的前程。


 

转载时部分文字有改动


友情链接 / links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办公地点: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南楼507

沙河校区:丁香园4号楼201、203室  预约电话:62289833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