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收到几位同学来电,均谈到隔离在家与父母相处的困难。他们说很怀念以前春节在家的自由,要么呼朋引伴,与同学旧友聚会叙旧,要么与亲朋聚餐,因与父母单独相处的时间少反而愈加珍贵,彼此极为稀罕,相看两不厌。而今年的春节则大不同,新病毒让我们走亲访友受阻,户外活动停止,让一家人聚在一起从开始的欢天喜地无话不谈,到最近的冲突不断。有的同学因此很自责,觉得不应该让父母生气,也有的同学对父母充满抱怨,认为他们不理解自己。下面我们就谈谈隔离在家与父母相处的一些问题。
一、现实层面与父母的冲突
“你看你,天天躺着玩游戏,饭也不好好吃,成啥样子了!”
“你看你的屋子乱的,跟猪窝一样,自己也不收拾收拾!”
“回家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还会干啥?”
“妈,你能不能出门戴上口罩?”
“我就不吃早饭,我在学校就没吃过早饭,这是我的自由”
“你要是从小不吃早餐,你能长这样吗?我还能害你?”
……
隔离在家久了,类似的冲突在亲子间很常见。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同学说让父母戴口罩比父母让自己穿秋裤还难;有的父母说让孩子按时起床吃早饭比登天还难。有的同学因为与父母的冲突非常懊恼,回家前无数次在心底暗暗发誓要和父母搞好关系,又失败了,心碎了一地!下面就听听来自心理老师的解释和建议:
合理看待亲子冲突并积极建立与家人合适的心理距离
长期相处,有冲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也不全是坏事情。一方面说明你们还爱着彼此,另一方面关系里有冲突也意味着有机会创造新的平衡!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这段时间的隔离会导致冲突增多?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以往的春节,天天呼朋引伴难得有时间与父母相处。被隔离久了,人际间距离太近,每个人都像“透明人”一样被看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建了一个保护罩。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个人的隐私被看到、生活方式被评价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因此,亲子间的冲突是距离感的消失诱发的自我保护效应。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在表达,我们可否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上的《刺猬定律》也可以很好的说明这种现象。在寒冷的冬天,刺猬冻的瑟瑟发抖,两只刺猬就会紧挨着对方取暖,可是距离太近,对方的刺就会伤害到对方,距离太远又不能彼此取暖,这时聪明的刺猬就选了个适中的位置,伤害不了对方又能彼此取暖。
上面讲的刺猬定律也称为 “心理距离效应”。一家人在一起,很容易把你的问题当成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当成你的问题。父母那边情况更为严重,无论你多大,在他们心里都是孩子,而且他们很想继续像小时候那样照顾、要求你。而大学生正处于分离个体化的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渴望独立自主。如果你感觉彼此的空间被侵犯,可以用平和的方式和他们商量你们希望彼此怎么被对待,希望彼此做出哪些调整,哪些事情你希望自己做主,哪些事情听父母的建议,并从行动上做出调整请他们放心。
规律作息,保持稳定的假期起居生活
回到家乡,进入到父母的地盘,就需要入乡随俗,遵守家里的生活习惯和节奏,这是对父母和家人的尊重。我们不能一方面宣称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要主权,不希望父母参与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像个小孩子一样刷手机昼夜颠倒,生活不能自理,这种矛盾的做法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也很难让父母内心安定。另外,规律作息,保持生活稳定也是隔离期间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保障。不规律的生活很容易导致情绪烦躁,更容易诱发亲人间的冲突。所以,适当节制刷手机的时间,调整好作息,预留出时间陪父母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或者帮父母做做家务,或者和他们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运动,可以改善与家人的关系。
结合既往经验,发现属于自己家庭的相处模式
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专家。我们最了解自己的父母,也最熟知哪些方式与他们相处更和谐。在你和父母的相处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时刻是很融洽的?不妨回想一下:当时是怎么做到的?用什么样的方式?通常你怎么说、怎么做他们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不妨好好整理一下,这些有效的经验还可以应用于当下的生活。
二、内心里与父母的冲突
毫无疑问,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极为特殊的一种关系。我们既在当前的现实层面与父母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有很多不一致,在内心里也潜藏着很多对父母的期待或不满。记得我在课堂上,曾经问过同学们一个问题,想到你的父母,你的脑海里第一时间会出现哪些词汇?同学们的回答非常丰富,答案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词汇如温暖、支持、踏实等,一类是消极的词汇伤心、担心、讨厌、烦躁等。可以看到,我们对父母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也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如果你对父母有爱恨交织的情感,那么恭喜你,你和大部分人一样,对父母没有全然的喜欢。通常情况下,我们对父母不满意甚至有恨意,也不影响我们爱他们,这两种情感是可以同时并存的,而且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只是有的人意识到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的情感很容易让我们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出现各种不满意。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的情感以及如何与这种情感相处。
主动察觉家庭关系中矛盾的来源,理性地看待父母的角色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而父母是我们故事里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养育我们的方式也对我们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同学说父母重男轻女,有的同学说父母比起重视自己更重视自己的事业,或者父母婚姻不幸与自己有关……。这些故事通常会隐藏在我们的内心,往往会影响我们对父母的看法,也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透过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我们通常会形成父母是否爱自己、自己是否足够好、是否值得被爱等的认识。这些经历通常是我们与父母关系纠结的来源。如果在我们生命的早期,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足够关注、耐心、接纳,我们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是我们在关系里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两大基础要素,反之,我们内心会非常不安全,自我评价很低,这种不安全和低自我评价也会诱发关系里的很多冲突。即使是父母很真诚的关心,也会让你觉得无法接受。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的不安全感就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导致的,我该怎么面对他们?他们错了吗?是的,他们错了。他们可以犯错误吗?很多同学会斩钉截铁的回答当然可以,甚至还说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等等。但这种回答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们内心并不这么认为。无论我们年龄多大,内心都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对父母有着极度完美、理想化的苛求。这个渴求从本质上来讲是小孩子的幻想,既然是幻想,就不是真实的,或者说不存在的。这个幻想可能是:父母应该全心全意的爱孩子,不能开小差,不能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哪怕是迫不得已也不行,应该完美,不应该有世俗的缺点。这就是把父母“神化”。而父母首先是人,人就有人的世俗的特点,甚至是缺点,会重男轻女,会自私,会有性格上的弱点,会没有自制力,会缺乏耐心、脾气暴躁……。如果你内心放弃对父母理想化的追求,承认父母作为人的局限。因为这些局限影响了父母爱我们的方式,不是不爱,是没有能力爱,当你这样理解的时候,那种被伤害的感觉会少一些。
给彼此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
我们对父母的印象往往是来自小时候的记忆,那个时候,我们很小,父母一个生气的眼神都会令我们不安。在你的记忆里,父母也许很凶,很不通情达理,无法沟通……现在,你长大了,有这么长时间单独相处的机会,可以重新看看他们是不是你印象里的样子?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朋友的故事。朋友说她曾经很怕她的父亲,在她小的时候父亲脾气暴躁,情绪上来非常凶。可是在她生了宝宝之后,因为照顾外孙的原因,朋友和她的父亲得以长期相处,她发现父亲并不是印象中的样子,他很和善,很有耐心,也会默默关心自己,偶尔也会有脾气,至少好的时候多于糟糕的时候。这样她重新定义了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与父亲的心理距离也近了很多,冲突也减少了很多。
亲爱的,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沟通,是解决所有人际关系问题的通用工具。隔离在家,是改善与父母关系的机会。如果你愿意,可以试着慢慢靠近他们,与他们沟通,试着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彼此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拉近心理的距离。沟通中有以下建议:
关注:我们是实实在在的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全身心地予以关注。
倾听:试着抱着最大的善意去多倾听,学习认真的听对方把话讲完再给回应,不光要听出对方话里的意思,还要听出话外的关心和爱意。
澄清:不理解的或者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要去澄清,请他们多解释一些。
反馈:表达理解、接纳、关心,把你听到的、理解的表达出来,使得父母觉得被理解和被接纳。
接纳差异: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我们和父母之间注定有很多不一致。家庭治疗学家萨提亚认为:相同使人联结,差异使人成长。当你带着开放的心态,不带评判地倾听时,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其值得学习的资源。当我们理解、接受差异,与父母间的爱就会流动起来。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特殊的材料制成的,不论我们是否在一起,这一关系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需要做的更多视角理解这种关系,并从中汲取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