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抗疫期间自我安抚之道

[发表时间]:2020-02-12 [来源]: [浏览次数]:[]

这个春天,病毒肆虐,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每日看着日益增长的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数字,我们内心里的焦虑、恐慌也一点点增加。轻者,偶尔会担心疫情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重者,惶惶不可终日,每日出现各种强迫性检查、清洗等行为,每当身体出现一点点不适就会担心自己已经感染,仿佛大难临头;或者担心未来的毕业、学业乃至前程受到影响,导致冲动易怒无法释怀;还有人内疚不安,因为自己对身处疫区的家人、朋友无能为力。面对众多的情绪压力,我们该怎么办?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理解情绪所具有的保护价值  

       

焦虑、担心、恐慌……这些情绪因何而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自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前,首先需要被满足的是一系列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如安全需要等。疫情首先导致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所谓安全,也即人们相信自己可以免遭潜在威胁的信念,它是人们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础。而一旦感觉到自身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安全感被破坏,各种情绪就会接踵而来。这些情绪反应实际上是我们作为人的本能反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讲,情绪发挥的是信使功能,它在提醒我们提高警惕,更好的做好防护。所以,有一些负性情绪并不可耻,反而有保护意义。我们看到有些人完全不焦虑不惊慌,貌似内心强大,不戴口罩外出,实际上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面临着比我们更大的被感染的风险。

             

理解自身安全感与当下表现的关系

                   

我们看到,每个人面对疫情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有的人能稳定一些,有的人则会出现过度反应?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差异与个人内在的安全感有关。有的同学也经常说我安全感比较弱或比较强。比如有的同学说虽然在抗疫期间,导师的消息发过来,光看到他的名字,心就哆嗦了一下,那得多么怕他老人家(此处老泪纵横)。因为隔离,不能与女朋友见面,经常创造性的联想到各种坏结果,好一阵子才能反应过来是自己发神经,万一哪次忍不住又会无理取闹。这些例子讲的都是低安全感的表现。那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安全感指的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内在感受和信念,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一个维度指向外在,相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好的,他人是值得信赖的,世界是安全的;一个维度指向内在,相信自己是好的,受欢迎的,被人爱的,被人重视的。如果我们有安全的信念,外界即使有再大的风浪也不会在你内心引起多大波澜。安全感低的人通常两个两个维度都是负性的,既不相信世界是安全的,他人是可信赖的,也不相信自己是好的,可以被爱的。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人的心理免疫系统。当一个人遭遇压力或打击的时候,高安全感的人更容易从中走出来,安全感可以帮助我们消化人生的挫折,有能力面对未知和不确定、不可控的情景。

     

         

那么安全感是怎么来的?心理治疗中有个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学派致力于研究个体早期成长经验与未来人格发展的关系。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安全感主要来自于母亲或其他重要养育人,更具体讲是来自于个体生命早期的亲子关系。想想我们人类刚出生的时候,很脆弱,连小猫小狗都不如,吃喝拉撒完全依赖于母亲的照顾。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也主要来自于母亲对我们的反应。如果母亲提供了稳定、敏感、及时的照顾,我们会觉得妈妈还不错,自己也不错,由此延申,这个世界还不错,他人不错,是安全的,我也不错,是讨人喜欢的,值得被爱的。简单讲安全感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当然,生命成长后期发生的家庭变故(比如父母离异)或个人经历也会影响安全感的形成。

在这里我们不是要和母亲或其他什么人算旧账哈,而是理解自己为什么和别人不太一样。为什么在面对疫情时有过于紧张、乃至各种冲突的反应。本来内心就不信任这个世界是安全可靠的,也不相信自己值得好好被对待,再加上外界的确存在安全威胁,家庭里如再有人际冲突,我们内在的不安全感很容易就被激活了,那种怀疑、不确信、恐惧的感受自然会加剧。

   

   
找到内在小孩并和他对话    

             

因为安全感来自于早期的亲子关系,所以必然带着孩童式的不成熟。在我们还是一个小宝贝的时候,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片面的。所以,心理学家会认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既带着孩童式的纯真,也带着孩童面对未知、不可控时的恐惧。一旦遇到刺激事件,这个小孩就会自动冒出来;而内心里成人的部分就会自动后退,这个时候理智会减少,情感占据上风,我们会变得不冷静、不理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甚至过度反应、无理取闹。我们对于疫情的过度焦虑、恐慌乃至关系里的冲突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小孩被唤醒了。  

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个内心的小孩,并想办法和他在一起,安抚他,我们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可能会减少一些。接下来我们试试下面的方法:

·在安静的无人打扰的时刻,找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你试着以舒服的姿势坐好或躺好,做几个深呼吸。平静之后,可以试着找找这个内心的小孩。  

·想想自己过度焦虑或无理取闹时的表现,像个几岁的孩子?也许三四岁?五六岁?十一二岁?都有可能,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你能看到他的样子吗?他的表情是怎样的?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鞋子、发型怎样?形象尽可能具体。

·他在做什么?

·他想和你说话吗?

·如果他想和你说话?他说了些什么?

·你有没有想和他说的?如果你想和他说话,会讲些什么?

·你和他讲了之后,他有什么反应?

·如果他和你讲话,你一定要耐心倾听完,也可以问问他需要什么。

·如果他表现出过度的担心或悲伤,可以试着安抚他。告诉他,你在他的身边,你会陪着他、保护他,还可以试着和他一起寻找可以支持的资源,和他讨论的话题尽可能让他平静。

         

     

我们所做的这些实际上是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不排斥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情绪,接纳并允许这些感受存在。那个小孩承载了所有的情绪,看到他,拥抱他,实际上是在诚实的面对我们的内心,这个需要勇气,有时候你可能会有伤痛被唤起的感觉,会让人有一些不舒服,如果你难以承受,那么你也可以缓一缓。  

我们讲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和看到这一点,你可能更理解自己,更有能力看清世界的真相,更有判断力,对于不确定和不可控有更大的包容性,你的内心也会更笃定、更踏实。

   

如果你还想就这个问题了解更多,可以阅读《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作者[美]金伯利.罗斯  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
 

友情链接 / links

Copyright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办公地点: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南楼507

沙河校区:丁香园4号楼201、203室  预约电话:62289833


扫一扫关注我们